画评

画册序言 袁宁

2016-09-09

序言

文/袁宁
2016年的唐山,注定大事多、要事多、喜事多。世界园艺博览会、金鸡百花电影节、中国—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、中国—拉美企业家高峰会、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、唐山(中国)陶瓷博览会、评剧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将陆续拉开大幕。世园会首当其冲,将于4月29日启幕,与之同期开幕的还有“华夏宏韵—郑建中中国古建国画展”。
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说过的:建筑是凝固的音乐。中国古建筑被称之为木石的史书、综合的艺术、历史的见证。不仅如此,中国的建筑从来都与植物、花卉、园林、园艺相伴相生。在世园会期间举办“华夏宏韵—郑建中中国古建国画展”,真是恰逢其时。尤其是在唐山这样一座经历过大地震劫难的城市,意义就更加不同。世园会的主题是“都市与自然•凤凰涅槃”, 金鸡百花电影节主题是“印象•唐山 影像•中国”,建中先生的这次展览,该是什么样的一个主题呢?“中国梦•唐山篇章”、“美丽中国”、“可爱的家乡”、“记住乡愁”、“文化唐山•记忆乡愁”等等,我反复思忖,都十分合适,题材的选择,达到了“普适”,这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唐山老画家的情怀、境界和担当。
时间虽过得极快,往事却历历在目。2012年初春,建中先生的“皇城古韵—北京古建筑写生展”在位于天安门城楼东侧的北京皇城艺术馆展出,展出了他用时一年所画的100余幅速写作品,引起不小的震动,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的夫人,时年92岁高龄的邹佩珠先生亲临开幕式,慷慨陈词,给予郑建中先生作品和精神以极高的评价。人人皆知,北京是中国古建筑的博物馆。可从来没有人多角度、全系列的画北京的古建筑。建中先生选择了这一题材。那时候,你常常可以看到,一位已经退休的老人,出现在古都北京的名寺古刹、名楼古亭、街头巷尾。一只钢笔,一个速写本,一个小马扎儿,一瓶矿泉水,清晨离家,日暮归来,走过了春夏秋冬,集成了北京古建筑,再现了北京古建筑的风采,彰显了皇城古建筑的无穷韵味。
一位有见识、有智慧、有担当、有预见性的艺术家,总是在很关键的时候,能够想到些什么,然后还能够积极有为地、创造性地做些什么。建中先生曾在美术界首先关注曹妃甸,成为唐山画曹妃甸的第一人。得知唐山举办世园会的消息,建中先生早早就做起了准备。在采风、写生过程中,他曾经无数次被丰富多彩的古建筑所感动,既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美景,又欣赏了众多的遗产古迹,体验历史沧桑巨变,这一切都为他日后古建筑国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。明代画家董其昌说: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方可作画。学习古建筑国画创作不仅需要多读书,还要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文化修养,如画各种古建筑景观时,还需要先查阅相关资料,了解这些古建筑的历史背景、风土人情,才能有利于更好地表现深层的内涵,使古建筑国画创作达到构图美、内容美、色彩美、笔墨美和意境美,进而提高审美境界。正因为如此,建中先生才历经四载,行遍大江南北,寻访华夏遗韵。披星戴月、夙兴夜寐、呕心沥血,完成了这百余幅佳作的创作,将一束束优雅馨香的、永久绽放的鲜花捧给世园会,捧给全市百姓。
有幸受先生邀请,先睹为快。惊诧先生的创作之余,又有不少遗憾。场地所限,只好忍痛割爱;篇幅所限,只能采撷精华编辑入画册。先生将作品精心分类为八个部分:登云钓月(名楼)、余音绕梁(戏楼)、逸兴雅怀(名亭)、钟灵毓秀(古塔)、暮鼓晨钟(寺庙)、眠沙卧浪(古桥)、皇城古韵(北京)凤凰涅槃(唐山)。画的用心程度自不必说,每一部分的标题都请各方人士探讨,字斟句酌,前七个部分,七个走向,突出的是一个“古”字,折射出的是灿若星辰的中华文化丰富与悠久;凤凰涅槃(唐山)突出一个“今”字,所绘的是与我们朝夕相伴的“化腐朽为神奇”的南湖及本埠的古建筑。起笔在古,源于丰厚,绵延悠长;收笔在今,面向未来,喻示家国繁荣兴旺,“古”“今”相生,水乳交融。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画展示无与伦比的中华文化,是先生的匠心独运。我们当为中华文化而自豪,当为唐山画家、当为建中先生而骄傲。
建中先生早期以画竹子见长。无论雪竹、风竹、红烛皆各有千秋,成竹在胸。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使观者从画中看到他的品格:为人,虚心劲节;做事,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。先生干了大半辈子的广播电视,曾带领他的团队创造了国内业界广告收入无人企及的业绩。在他的工作经历中也有过“三起三落”,但他始终笑对生活,不论是承担重要工作,还是偶尔赋闲,皆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不论身处何时何地,他的美术创作始终没有放松过。临近退休,建中先生调侃着说,我要“拉秧”了,我对先生说,“上班期间干工作,退下来以后干事业;越干越大!”。果然,先生又担起了事业的担子,任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。又是在他的全力组织、协调和扎实有效的工作付出后,唐山市美协创造出了在全国美展从未有过的佳绩,为全河北省的美术事业扬了名,做出了突出贡献。获得荣誉的那一刻,我又想起了建中先生低调的话语:“在美术界,我仅仅是一个票友,参加展览肯定拿不到奖,但我可以为那些有实力的和年轻的画家铺路、做铺垫,给他们创造共多的机会……。”
我与建中先生近二十年的朋友,从萍水相逢,到良师益友,画册付梓之日,嘱我作序,内心感慨万千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又回荡在心间,“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,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。作品是立身之本,要静下心来,精益求精搞创作,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”,郑建中做到了;“艺术可以放飞理想的翅膀,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”,郑建中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;“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、体现中华文化精神、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,思想性、艺术性、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”,郑建中在实践着;“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、先行者、先倡者,通过更多有筋骨、有道德、有温度的文艺作品,彰显信仰之美,崇高之美”,郑建中在努力着……
集腋成裘,厚积薄发。伟大的成就源于真挚的情怀,宽广的胸怀和脚踏实地的钻研和实践。正如画家自己所说,面对中国历代的各种建筑心中就有一种美好的意境在律动,没有程式,没有苑囿,于是他创作的作品每一笔都是一种自然情感的流露,每一点都是天人合一的交流,落在纸上,就是一种诗意的表达。多年来,建中先生心中一直都在编织着古建筑的艺术之梦,这梦想和“中国梦”同飞翔。本次展览尚未开幕,消息已不胫而走,包括中国长城书画院在内的多家展览机构已开始邀约作品,在北京等地巡展。
境界无限,创新无限。相信郑建中先生还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,用手中的画笔,多彩的颜料,记录、描绘和传承源远流长、枝繁叶茂、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文化。
我们共同期待着!
袁宁:河北省政协常委 
唐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