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展示

皇城古韵

  • 作品描述

皇城古韵
(北京)
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,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,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,在中国最后三个封建王朝成为世界最宏伟的都市,被誉为“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单项工程”。时至今日,尽管北京的古都景观在城市改造中受到一定的破坏,但仍为全国文物古建规模最大、数量最多的城市,以规模宏大的皇家建筑闻名于世,除了高大雄伟的宫殿建筑和祭祀设施外,还有一大部分是供帝后游幸娱乐的皇家园林,即御苑。这些建筑金碧辉煌,布局严整,等级森严,是北京古建筑的一大特色。北京皇城作为一座既博大辉煌,又不失精巧细致;既功能完备,又力求尽善尽美的独特而美丽的城池,承载了华夏建筑史上的无限神奇与魅力,也全面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奥,让人不得不感叹我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、成就辉煌。
天坛祈年殿
40*40   2014年
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,又称祈谷殿,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。祈年殿初名“大祈殿”,原为矩形大殿,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,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。乾隆十六年(1751年)修缮后,改名为祈年殿。光绪十五年(1889年)毁于雷火,数年后按原样重建。祈年殿是按照“敬天礼神”的思想设计的,殿为圆形,象征天圆;瓦为蓝色,象征蓝天。殿内有28根金丝楠木大柱,里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,中间一圈12根寓意12个月,最外一圈12根寓意12时辰以及周天星宿,中层和外层相加的二十四根,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;三层总共二十八根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;再加上柱顶端的八根铜柱,总共三十六根,象征三十六天罡。
天坛皇穹宇
40*40   2014年
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,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,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。始建于明嘉靖九年(1530年),初名泰神殿,嘉靖十七年(1538年)改称皇穹宇,为重檐圆攒尖顶建筑。清乾隆十七年(1752年)重建,改为今式。皇穹宇为砖木结构,殿内没有横梁,全靠8根檐柱、8根金柱和众多的斗拱支托屋顶,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原理。三层天花藻井,层层收进,极有特色,为古建筑中少有。殿檐覆盖蓝色琉璃瓦,檐顶有镏金宝顶,殿墙是正圆形磨砖对缝的砖墙,远远望去,就像一把金顶的蓝宝石巨伞。 皇穹宇左右有偏殿两座,面阔各五间,结构为单檐歇山顶,正殿外就是著名的回音壁、三音石和对话石。
居庸关城楼
40*40   2014年
居庸关位于昌平区以北20公里的峡谷中,地形十分险要,为长城沿线上的一处重要关塞,“古有天下九塞,居庸其一”之说,更有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的气势。南关主城们上有重檐歇山城楼一座,自地面计算高31.8米,城楼上悬挂“天下第一雄关”匾额。
国计坊,是从南关城通向云台的必经之地。古时建此牌坊,意在警示居庸关是北拒强敌,南卫都城的关口,是国事军务军务的重中之重,百年大计所在。国计坊为四柱三楼建筑形式,但出于对国家社稷的尊重和推崇,其建筑更为精美复杂,而且4根柱子各有一个雕刻精美的须弥座,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含义。
居庸关雪景
40*40   2014年
在距北京市区50余公里外的昌平区境内。居庸关得名,始自秦代修筑长城时,囚犯、士卒和民夫徙居于此,取"徙居庸徒"之意。居庸关形势险要,东连卢龙、碣石,西属太行山、常山,实天下之险。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。现存的关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督建的。雪后的居庸关一片银白世界,浑然一体,展现的是雪覆关山,静谧圣洁。银山的皑皑白雪映衬的是峰峦间错落有致的气氛;大雪下面,“隐藏”着纵深排列的五座城池,横向摆开的万里严阵,身历其境,顿觉如临战场,似闻刀兵之声。此景谓之“居庸霁雪”,是“燕平八景”之中与“银山铁壁”齐名的冰雪景观。
颐和园佛香阁
40*40   2014年
佛香阁是北京市颐和园的主体建筑,是一座宏伟的塔式宗教建筑,清朝乾隆时期(1736年-1795年)在此筑九层延寿塔,至第八层“奉旨停修”,改建佛香阁。1860年(咸丰十年)毁于英法联军,光绪时(1875年一1908年)在原址依样重建,供奉佛像。佛香阁建在万寿山前山高20米的方形台基上,南对昆明湖,背靠智慧海,以它为中心的各建筑群严整而对称地向两翼展开,形成众星捧月之势,气派相当宏伟。佛香阁高41米,8面3层4重檐,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,结构相当复杂,为古典建筑精品。内供接引佛,每月望朔,慈禧在此烧香礼佛。
颐和园谐趣园
40*40   2014年
谐趣园位于颐和园的东北角,由于它小巧玲珑,在颐和园中自成一局,故有“园中之园”之称。这座小园是清乾隆时仿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建造,原名惠山园。嘉庆时重修改名“谐趣园”。谐趣园独立成区、具有南方园林风格,并以声趣、楼趣、桥趣而名。昆明湖水与园内水面形成一二米的落差,落差中又运用山石的堆叠,使水声高低扬抑,犹如琴韵,泉边一块巨石上,镌有“玉琴峡”三字,此谓“声趣”;在玉琴峡西侧有一座瞩新楼,这座楼从园内侧看是两层楼,若从外层看,却是一层。原来,谐趣园宫门前是那条下坡路的最低点,继续往前,又逐步升高,可以直接步入瞩新楼的上层,这种似楼非楼的设计,谓之“楼趣”。谐趣园中共有桥五座,其中以知鱼桥最为著名,接近水面,便于观鱼,桥名是引用了战国时代庄子和惠子在“秋水濠上”的一次有关知鱼不知乐的富有哲理的辩论游戏,此谓“桥趣”。
颐和园画中游
40*40   2014年
画中游位于颐和园的万寿山前西部,包括画中游、澄辉阁、借秋楼、爱山楼、湖山真意等建筑。此处地势坡度较大,各个建筑因地制宜,随山就势,是一组极具特色的建筑群。各建筑物之间以爬山廊连接,利用山形地势的高低,筑有不同高度的平台,而且建筑的不同形体相互搭配,构图丰富。登阁眺望湖光山色,犹如置身画中。相传乾隆皇帝三下江南后,回到北京便想仿照江南景致造清漪园,从而亲自设计了画中游。
颐和园练桥
40*40   2014年
练桥位于颐和园西堤中部,建于清乾隆年间(1736年-1795年),光绪年间重修,桥上建重檐桥亭,可供观景休憩之用。此桥有别于其他桥亭的式样,为一孔桥洞,上面点缀一座四方形的重檐攒尖亭。练是白色的丝织品,此处形容湖水清净如练。南朝谢眺诗:“余霞散成绮,澄江静如练。”练桥具有开阔的观赏视野,南湖岛、十七孔桥、佛香阁中轴线建筑群、治镜阁、畅观堂、藻鉴堂等环桥景致都能一一收入眼帘。
八达岭长城
40*40   2014年
八达岭长城,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。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。明长城的八达岭段被称作“玉关天堑”,为明代居庸关八景之一。八达岭长城其关城为东窄西宽的梯形,建于明弘治十八年(1505年),嘉靖、万历年间曾修葺。关城有东西二门东门额题“居庸外镇”,刻于嘉靖十八年(1539年);西门额题“北门锁钥”,刻于万历十年(1582年)。两门均为砖石结构,券洞上为平台,台之南北各有通道,连接关城城墙,台上四周砌垛口。前后共建墩台1316座。八达岭长城典型地表现了万里长城雄伟险峻的风貌,陡壁悬崖上古人所书的"天险"二字,确切的概括了八达岭位置的军事重要性。
故宫角楼
40*40   2014年
角楼是紫禁城城池的一部分,它与城垣、城门楼及护城河同属于皇宫的防卫设施。角楼造型奇特多姿,十字形屋脊,重檐三层,多角交错,大木构架和斗拱均结构复杂。经过有关人员仔细实测和研究,才悟出其中绝妙规律,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。现经过修缮后的紫禁城西北角楼,已焕然一新。色彩调和,黄色琉璃瓦顶和鎏金宝顶在阳光下闪烁生光,衬着蓝天白云,越发显得庄重美观。
北海公园濠濮涧
40*40   2014年
位于北海公园东路山阴林深处。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(1757年),本身为三间水谢建筑,其范围则包括官门、云岫室、崇椒室、爬山游廊、水池、曲桥及石坊等。三面土山环保,林木繁茂,富有曲径通幽、回环变化之妙,为北海公园一处著名的园中之园。
景山公园周赏亭
40*40   2014年
周赏亭为景山五亭之一,与山西侧的富览亭相对而建,其建筑形式和彩绘完全相同。它是在明代建筑的基础上于清乾隆十五年(1750年)兴建的。孔雀蓝琉璃瓦覆顶,紫晶色琉璃瓦剪边,是重檐攒尖的圆形古亭,高11.3米,建筑面积近100平方米。周赏亭内原供奉五方佛之一的宝生佛,为铸铜镏金佛像。于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被八国联军劫去。
戒台寺戒台殿
40*40   2014年
又称“戒坛寺”,坐落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马鞍山上,始建于唐武德五年(公元622年),初名“慧聚寺”,辽代时在寺内建立了戒坛,清代康熙、乾隆年间又对其进行了维修与扩建,现存的建筑多为清代所建。它以拥有中国寺院中最大的戒台而闻名,同泉州开元寺戒坛、杭州昭庆寺戒坛并称为“中国三大戒坛”。(戒台是佛教寺院向信徒传授戒律的地方,只有大的寺庙才设置。)戒台寺尤以松树出名,“潭柘以泉胜,戒台以松名,一树具一态,巧与造物争”,活动松、自在松、九龙松、抱塔松和卧龙松,合称戒台五松。戒台寺是中国北方目前保
存辽代文物最多、最完整的寺院。
正阳门箭楼
40*40   2014年
正阳门箭楼位于前门大街北端,系北京城中轴线天安门南端的重要建筑之一。明灭元后,成祖朱棣迁都北京,正统四年(1439年),为了加强京师的防御能力,在京师各城门外添建箭楼,正阳门箭楼就是此时建成。正阳门箭楼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,城台高12米,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,开在城台正中,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,专走龙车凤辇。箭楼上下共四层,东、南、西三面开箭窗94个,供对外射箭用。正阳门是北京最大的城门,正阳门箭楼是北京最高大的箭楼。正阳门箭楼从它建成的那天起,一直是老北京的象征。
鼓楼
40*40   2014年
始建于元至元九年(1271年)。初名“齐政楼”,区齐“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、日、月”七政之义,后毁于火。元成宗大德元年(1297年)重建。现存鼓楼位于古都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,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重建。
鼓楼通高46.7米,三重檐,歇山顶,上覆灰简瓦,绿琉璃剪边,是一座木结构为主的古代建筑。鼓楼二层原有更鼓25面(主鼓——面,群鼓24面),现仅残存1面。
钟鼓楼曾为元、明、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,民国十三年(1924年)报时功能停止。
大钟寺大钟楼
40*40   2014年
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(1733年)的大钟寺,原名觉生寺,因寺内珍藏的国宝“永乐大钟”而俗称大钟寺。建于清乾隆八年(1743年)的大钟楼,是大钟寺的主体建筑。外形上圆下方,寓意天圆地方。内藏的大钟铸于明永乐年间,已有600余年历史。大钟通高6.75米,直径3.3米,重46.5吨,是世界上最大的钟。钟为青铜材质,铸有佛教经咒一百多种,由汉梵两种文字组成,总计23万多字。
古观象台
40*40   2014年
北京古观象台位于北京市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,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,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。它以建筑完整、仪器精美、历史悠久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而闻名于世。观象台在明朝时被称为“观星台”,台上陈设有简仪、浑仪和浑象等大型天文仪器,台下陈设有圭表和漏壶。清代时观星台改称“观象台”,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央观星台。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,天文台上先后增设了八件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,均采用欧洲天文学度量制和仪器结构。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天文观测工具,还是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珍品。
法海寺
40*40   2014年
法海寺位于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翠微山南麓,始建于明朝正统四年1439,历时近5年建成。原寺庙规模宏大,明、清时多次重修。寺坐北朝南,依山而建,建筑布局十分规整,中轴线上原依次建有护法金刚殿、四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药师殿、藏经楼,两翼对称建有钟鼓楼和伽蓝、祖师二堂、方丈一所、选佛之场,以及云堂、厨库、寮房等,距离寺1公里左右还建有远门,现仅存山门、大雄宝殿等建筑。其中大雄宝殿面阔五间,黄琉璃瓦庑殿顶,殿中明代壁画更是北京地区现存历史最悠久、保存最完整的壁画,在中国现存壁画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。
八大处香界寺
40*40   2014年
北京香界寺是八大处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寺院,因所在处山势平缓,又名“平坡寺”。该寺创建于唐乾元初年(758年),乾隆十三年(1748年)经重修改名为“香界寺”,意为“香林法界。”香界寺的建筑从山门到藏经楼,依山势顺坡而建,前后六个院落、五层殿堂,殿宇宏大、门户重重。寺的规模比其他七处大,过去是帝王游山时休息的地方。现在寺里还保存着清乾隆年间的“行宫”和“藏经楼”。
八大处关帝庙
40*40   2014年
建于清末,是为纪念关羽而建的。关公是集佛、道、儒于一身的“三位一体”的文化偶像,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精神,即忠诚,信义、仁智和勇武精神。2002年对殿宇重新修葺,并恢复怪联,喻关公之大德与日月同辉。
八大处龙泉庵
40*40   2014年
又称“龙王堂”,位於北京西山馀脉平坡山大悲寺西北,又名“龙泉寺”。始建于明仁宗洪熙元年(1425年)。清顺治二年(1645年)在该寺地下发现一泓清泉。清康熙十一年(1672年)重修。龙泉庵的建筑主要分两进,五个院落,龙泉庵以泉道曲折,流泉晶洁,终年不冻,永不干涸闻名。
城东南角楼
40*40   2014年
北京城东南角楼为明、清两代北京内城东南转角处的箭楼,简称角楼。角楼系全国现存最大最早的城垣角楼。其西北是雄伟、繁华的北京站,它高大巍峨、深沉凝重,是古老北京城的象征。角楼始建于明正统元年十月(1436年),角楼建在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台座上,两条大脊于转角处相交成十字,四面开箭窗144个。民国以后,东南角楼已不再设防。北洋政府于1915年修建京师环城铁路,拆断了东南角楼附近的城墙和敌台。
烟袋斜街
40*40   2014年
烟袋斜街位于北京市地安门外大街鼓楼前,属西城区厂桥地界。烟袋斜街东起地安门外大街,全长232米。烟袋斜街最繁盛红火的时间是清代光绪年间,据说,当时居住在北城的旗人,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,所以斜街上一户一户开起了烟袋铺,加之烟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烟袋,所以用 “烟袋”命名斜街。烟袋斜街是典型的为贵族官宦服务的高档商业区 ,辛亥革命清廷退位之后才开始平民化。已成为人们闲暇时寻找美食、看古玩、赏书画古建筑的好去处。
永定门
40*40   2014年
永定门,是明清北京外城城墙的正门,位于北京中轴线上,于左安门和右安门中间,是北京外城城门中最大的一座,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。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(1553年),寓“永远安定”之意。城楼形制一如内城,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。永定门瓮城城墙于1950年开始被陆续拆除,1957年以妨碍交通和已是危楼为名,永定门城楼和箭楼遭到拆毁,2004年北京永定门城楼复建,成为北京城第一座复建的城门。
恭王府棣华轩
40*40   2014年
因悬挂咸丰皇帝御书“棣华轩”额匾而得名。“棣华”意含兄弟情谊。 奕与咸丰皇帝年轻时曾共创枪法和刀法,道光皇帝为此命名“ 棣华协力”“宝锷宣威” ,意为兄弟合力,共扶大清江山。
白塔寺
40*40   2014年
妙应寺,俗称白塔寺,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71号,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。该寺始建于元朝,初名“大圣寿万安寺”,寺内建于元朝的白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、规模最大的喇嘛塔。妙应寺白塔总高51米,砖石结构,白色体躯,塔基是用大城砖垒起,在塔基的中心,筑成多折角方形塔座,座上的塔身是硕大的白垩色的覆钵体,形状如同葫芦。白塔融合了中尼佛塔的建筑风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