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展示

余音绕梁

  • 作品描述

余音绕梁
(戏楼)
戏楼,又叫戏台,是供演戏使用的建筑。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场地,种类繁多,在不同的历史时期,有不同的样式、特点、建造规模。最原始的演出场所是广场、厅堂、露台,进而有庙宇乐楼、瓦市勾栏、宅第舞台、酒楼茶楼、戏园及近代剧场和众多的流动戏台。就其分布来看,也极为广泛,从城市到农村,从平原到山区,大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,几乎都设有或大或小、或今或古、或繁或简的戏楼。戏楼就是中国人的剧场,形态各异的戏楼构成了传统戏曲演出空间,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戏楼戏剧观演场所。
中国戏曲可称为“戏楼文化”。中国古代的戏楼,种类繁多,在不同的历史时期,有不同的样式、特点、建造规模。中国的戏楼有其独特的建筑特征:戏楼三面敞开,一面留作后台,舞台台面空间简单,但外延空间较大。戏楼的空间处理具有空灵通透的特点,广场、厅堂、厢房、回廊等都可以融入观演空间。 在中国,北是正位,南为下位,戏楼的建筑都是避开正位而建造,大多坐南朝北,或东西向,面对主体建筑。中国戏楼在建筑上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它的十分注重细部装饰,处处展现着艺术的魅力。 一座座戏楼如同一座座博物馆,记录着中国戏曲数百年来的兴衰沉浮。
北京颐和园大戏楼
68*68   2012年
大戏楼在颐和园德和园内。清光绪十七年(1891年)建,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戏楼。它高21米,分上中下三层。下层天花板中心有天井与上层戏台串通,中层戏台设有绞车,可巧设机关布景,上天入地,变化无穷。三层舞台之间均有天井通连,可表现升仙、下凡、入地诸情节。底层舞台地下室有水井、水池,可设置水法布景。清末,著名演员如谭鑫培、杨小楼等曾在此为慈禧演戏。德和园大戏楼与我国京剧艺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。京剧经过多年的演变,最后成为一个完美的剧种,是在德和园大戏楼完成的,这是它的重要历史价值。
山西解州关帝庙戏楼
68*68   2015年
关帝庙位于运城市解州镇西关,为纪念三国时蜀汉大将关羽而建,始建于隋开皇九年(589年),宋、明时曾扩建和重修,清康熙四十一年(1702年)毁于火,经十余年始修复。关帝庙平面布局分南北两部分,南为结义园,由牌坊、君子亭、三义阁、假山等组成。北部为正庙,主要建筑有御书楼、崇宁殿、春秋楼等,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布局完美的宫殿式建筑群之一。位于关帝庙的第二道门处有一过道戏楼,在内缩式阶梯上铺设台板构成台面,形成演区。这些附属建筑,与主庙一样,无不笼罩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,但却又有着主庙所不可替代的功能:加深人们对关公生平、身世的理解,延伸和加强对关公的崇拜与敬仰。
江西乐平戏楼
68*68   2015年
乐平传统戏楼分为祠堂台、万年台、庙宇台、会馆台和私家台5种,在岁月长河中,庙宇台和会馆台逐渐消失,如今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主要是祠堂台和万年台。但所有戏台有着相似的格局:传统的砖木结构,多数正面为牌楼式,三楼五楼不等,屋脊正中插有方天画戟或者其它装饰物;屋脊的两端分别饰有造型优美的鳌鱼,戏台正面都有挺拔的飞檐翘角;戏台天棚中央多数是华丽的藻井;戏台多为彻上不透明造,台上明间檐柱、金柱及相应梁枋的木构件上都雕有精美浮雕。画中戏楼为万年台的代表作,万年台是乐平现存戏台中数量最多、分布最广的一类戏台,戏台不依附于其它建筑物,独立成为主体,且为单面独立晴台,通常坐落于村庄的中心广场上,台下可容千余人,毫无隐蔽遮挡,戏台联街通巷,易聚易散。
山西新绛乐楼
68*68   2015年
乐楼创建年代不详。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。坐向北,面阔5间,进深3间,明间起3层,重沿歇山顶,其余为硬山筒瓦顶,中间部分凸起。设楼板两层均可做戏。乐楼台基高2.6米,占地面积为128平方米。1914年(民国3年)曾大修。1983年山西省文物局拨款重修。乐楼为绛州三楼之一,还包括南侧的钟楼和北侧的鼓楼,乐楼居中。
绍兴水上戏楼
68*68   2015年
绍兴地方戏曲的舞台很特别,有堂会、水上戏台、社戏。水上戏台多临河而筑,台前朝向铺有石板的空地或朝向水面,戏台台基立于河心,形若桥墩。戏台四面临空。戏房在演区后部,檐口到台面由石柱支撑。
浙江乌镇戏楼
68*68   2016年
乌镇的修真观,是北宋咸平元年(998年)道士张洞明在此结庐, 修真得道,乃创建修真观。修真观戏台是道观的附属建筑,据说建于清乾隆十四年(1749),戏台为歇山式屋顶,飞檐翘角 ,庄重中透着秀逸 ,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,艺术价值极高。楼台分前、后两部分,后部是化妆室,雕花矮窗,前部是戏台,正对广场。戏台背河当街面对修真观,可三面观。
江南水上戏楼
68*68   2016年
地方戏台因地制宜,造型变化多样。江南水乡由于地面狭窄,水道纵横,戏台常常建在水边,一般是将戏台的部分或全部建在水面,台口有的朝向水面,有的朝向陆地,还有全部在水面的。人们可以在船上看戏,俗称“水乡舞台”或“河台”。固定的水乡戏台大体有两种:倚岸而筑和背河而筑,它的好处在于可以利用水的回声增添幽远的效果。
上海豫园戏楼
68*68   2016年
位于江南园典范豫园内园之南,建于清末,原在闸北上海北钱业公所内,1974年移建于此,经过修缮和增建,于1988年9月对外开放。戏台正面狮子、凤凰、双龙戏珠、戏文人物等木雕图案,造型优美,栩栩如生。顶部藻井呈穹窿状,上有22层圈和20道弧线相交,四周28只金鸟展翅欲飞,中间是一面圆形明镜。藻井不仅装饰华丽,而且符合声学原理,即使没有扩音设备,也能取得良好音响效果。戏台两侧石柱上镌有对联:“天增岁月人增寿,云想衣裳花想容”,书法挺秀遒劲,为昆曲艺术大师俞振飞手笔。戏台对面设贵宾嘉座,均为清代太师椅和茶几;两边有双层看廊,安放着仿古红木靠椅和条桌,共有200个座位。现在还经常举办戏曲演艺活动。
广西黄姚戏楼
68*68   2016年
黄姚古戏台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年(1524年),清乾隆、光绪年间曾多次重修,1983年昭平县人民政府再次重修。每逢节庆,当地的民间艺人会在台上演出助兴,这一习俗延续至今。这座亭阁式戏台,以八根木柱作支架,为单檐木石砖瓦结构。平面呈“凸”字形。后侧两边有厢,厢沿边设木栏栅,前台与后台之间有木板屏风隔开,屏风中间上方有一横匾,上镌“可以兴”三个金色大字,为清代举人林作揖题书。戏台基部四周用方形大石板围砌,牢固美观。前台地面铺设火砖,台面铺设木板,与地面架空,形成共鸣台腔,旧时台底四角还放置大水缸,以增强共鸣效果,故每当台上敲锣打鼓时,10公里外的高地仍可听到响声。